立邦《夢想改造家》第九季收官:關注流動兒童,讓愛在城市邊緣生根
坐落于廣州番禺區的新橋村是一個具有濃厚嶺南風情的城中村,這里有一個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活動中心,名為“火把社區”。課余時間,清脆的童聲從百年老宅中傳出,一批跟隨務工父母遷徙到城市的孩子在這里參加興趣課程與親子活動,在這里閱讀、交友,做手工、學廚藝,拓展對城市和世界的認知。
火把社區就像外來務工家庭在城市邊緣擁有的第二個家,通過高質量的社區照料服務和不斷推陳出新的流動兒童社區發展項目,拉進家長與孩子的距離,為流動兒童提供一片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空間。
由于創始條件艱苦,并且選址為村內歷史悠久的老建筑,活動中心經過歲月的洗禮,室內外環境都逐漸陳舊和老化。早在2019年,立邦便通過“為愛刷新”公益活動與火把社區結緣。以“家”、“溫暖”、“力量”為核心設計元素,立邦的施工團隊和志愿者帶領火把社區的孩子們,通過填色以及自主創作,為活動中心刷新了外墻,用色彩傳遞溫度和力量。
早在2019年,立邦便通過“為愛刷新”公益活動與“火把社區”結緣
如今,面對活動中心的室內設施年久失修、空間逐漸受到擠壓等問題,立邦《夢想改造家》團隊來到了新橋村,以刷新的力量助力愛與溫暖的“火把”傳遞,再次點燃外來打工者家庭心中的美好和對未來的希望,為第九季畫上了充滿溫情而圓滿的句號。
他們想要融入的,不僅僅是城市“空間”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深入,城市流動兒童逐漸成為我國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2020年,中國流動兒童規模已經達到7109萬人,約占中國兒童總數的1/4[1]。數千萬的孩子雖然跟隨父母來到了城市,但大多居住在人多地少的城中村,暫未享受到教育資源和生活福利的傾斜,家長們又為了生計終日奔忙,非常容易因親情關懷缺失、無法與城市產生情感連結而產生心理矛盾。
來自異鄉的幼苗,需要更多的關懷
正如番禺新橋村,600余年的歷史沉淀出了新橋人引以為傲的歷史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然而,小小的一方土地容納了近2.5萬的居民[2],其中近九成是來自鄉村、落腳城市的外來務工者。忙碌和艱辛是打工者生活的常態,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甚至因為難以保障安全選擇把孩子鎖在家里,這些來自異鄉的幼苗該如何根植陌生的城市,又如何在學校課堂以外獲得一片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土壤?
“火把社區”,一個公益性質的兒童社區活動中心
2010年,五位肩負青年擔當的志愿者來到番禺,他們節衣縮食,親手搭建起一個公益性質的兒童社區活動中心,“火把社區”[3]就此在新橋村悄然生根。從最初的幫助接送、照看兒童,到如今展開父母課堂、早教培訓,越來越多附近的居民開始愿意來到社區交流、談心、尋求幫助,火把社區逐漸成為了漂泊打工的母親和孩子生活中如家一般的地方。十多年來,火把社區動員了超過8000名高校及社會志愿者參與公益,接納和服務了至少9000名流動兒童[4],原本陌生的人們因為火把社區的存在逐漸變成朋友、鄰里、親人,陌生的城市也因為這個社區的存在逐漸有了家的模樣。
“火把社區” 通過展開父母課堂、早教培訓等活動,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
然而,孩子和志愿者的不斷增加必然帶來空間的擠壓,且由于環境封閉、氣候酷熱潮濕,年久失修的活動中心暴露出不少安全隱患。發現這一問題后,立邦《夢想改造家》團隊決定通過此次公益性質的改造,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社區環境,讓點燃愛與希望的“火把”持續燃燒。
是無依親子的宜居小家,也是新橋古村的文化建筑
可供改造的是新橋村深處一座自2017年便開始閑置的老宅。主廳、花園和后期加建的附屬建筑加起來總共不到200平米,卻需要為火把社區實現活動室、圖書室、辦公室、早教室、廚房等11項功能,改造上具有相當的挑戰性。
立邦《夢想改造家》團隊邀請到設計師梁穗明操刀,希望在滿足所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保留華南地區的傳統文化特色,為新橋村和社區的親子家庭留下珍貴的建筑記憶。面對異常狹小逼仄的空間和充滿安全隱患的舊布局,設計師團隊不得不將改造范圍從室內空間擴展至建筑整體,才使得原本荒蕪而陳舊的老房子煥然一新。
煥然一新的“火把社區”
拆除多余的結構后,設計師和施工團隊充分利用原本花園的面積,一座三層玻璃幕墻的“透明盒子”拔地而起。通透的玻璃幕墻讓火把社區和村落從視野上更加融合,也為室內提供了更為充足的采光。為了在氣候濕熱多雨的廣州地區滿足節能環保和舒適的雙重需求,設計師精妙地在墻體兩側和屋頂上方建起一個呈包裹狀的蠔殼墻[5],以華南地區特有的建筑工藝,在保持新橋村古村落風貌的同時,也給建筑整體增加了藝術的氣質。
改造中采用了蠔殼墻設計,保持新橋村古村落風貌的同時,也為建筑增加藝術的氣質
“安裝空調”是孩子們對于火把社區最大的改造心愿,流通的空氣、宜人的溫度對于工作人員、家長和孩童的長期生活必不可少。為此,設計師在屋頂和兩側外墻都加裝了雨水感應閉合的電動窗,使整個建筑形成一個自然通風的體系,并采用高品質的空調和新風系統,保證空間在不同人流密度下的使用質量和溫度體感。
至此,采光、保溫、通風、溫控、新風環環相扣,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氣管理體系,為孩子們的健康和室內活動的舒適度保駕護航。
從透明盒子的大門進入室內,一層是較為傳統的書舍設計,容納了火把社區7000冊的藏書,孩子們可以在這里安靜地看書和學習。當然,作為一個復合空間,這里也隨時可以舉辦活動、聚會和聚餐。
建筑一層的改造運用了較為傳統的書舍設計,容納火把社區7000冊的藏書
拾級而上,二層是沙發圍合而成的會客廳,媽媽們可以在這里聚會、談心,分享彼此的生活體驗。在設計師的帶領下,孩子們收集了村里廢舊的椅子,親手進行了裝飾,成為這里小小的點睛之筆。設計師也打造了一個“同款”小羊藝術裝置,拿起聽筒即開啟錄音功能,讓羞于袒露心聲的孩子們可以在此暢所欲言。
在設計師的帶領下,孩子們收集了村里廢舊的椅子并親手進行裝飾,成為二層的點睛之筆
三層則以“避風港”為概念進行設計,這是設計師對于火把社區形象和使命的解讀。一個個獨立的適合獨處與休憩的小盒子都是“船頭”,讓孩子們有情緒調整的空間,終點則是一艘大帆船,寓意著一顆向世界出發的心。三層延伸出一個懸挑的陽光房,在不破壞老建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其上方的空間,用作親子學堂和早教室,為年輕的媽媽和困于家庭關系的父母傳授養育孩子的經驗。
一個個獨立的適合獨處與休憩的“船頭”,讓孩子們在此安靜看書,也可作為休息的空間
老建筑的一層與玻璃盒子相連,形成了一個打開的安全通道,原本的客廳成為了孩子們的學堂,只要關上門,良好的隔音性能就能使課堂和閱讀互不干擾。
有時,家庭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在所難免,設計師在老建筑的二層閣樓特別為媽媽們設計了一處休息室,讓她們可以在此暫時休憩、整理心情,良好的私密性也適合她們與工作人員進行貼心的交流。閣樓外,設計師還利用新老建筑之間的空間打造了一處戶外小花園,為媽媽和孩子們提供了一處可以自由呼吸的心靈療愈場所。
通過改造,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如魔法城堡般的神奇空間
經過改造,新老建筑的三層空間通過光線和視覺的互相連通,形成了一個立體而復雜的結構,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有如魔法城堡一樣的神奇空間,傳統與想象力在此發生碰撞,包裹和融合。
立邦助力改造火把社區,是“刷新”更是“延續”
本次改造可謂困難重重,但為了保證火把社區順利運營,孩子們可以盡快回“家”,設計團隊與施工團隊全力以赴,僅用時兩個月就達成了這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門打開的一瞬間,創始人跑跑、家長們和孩子們都發出了驚喜的呼聲。整齊排列的圖書,燈光溫暖而充足的書桌,可以看到天空的屋頂——這里從一個荒涼的地方,變成了他們新的家。
“火把社區”創始人跑跑、家長和孩子們回到煥然一新的“家”
十二年前,火把社區的創始人們自己買油漆刷新墻、畫墻繪,在村里找廢棄木板做招牌和書架,一手一腳用所能負擔的為數不多的錢,搭建出了一個兒童社區活動中心,為在外打拼的人們點亮了那盞異鄉的燈火,帶來了尊嚴與希望。今時今日,立邦《夢想改造家》在火把傳遞的路途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完成了一次愛的接力。
每一次由內而外的改造,刷新的不僅僅是火把社區的空間,更是孩子們對生活的希望——在這片讓他們揮灑活潑與天真、感受親情溫暖的樂土,愛將照亮他們的心靈,啟迪他們勇敢前行,擁抱充滿可能的未來。這也是設計師及立邦施工團隊全心全力、夜以繼日地努力,確保完美交付的核心驅動力。
刷新為你,每一個“你”都值得被看見
立邦《夢想改造家》已走過九年的時光,每一季節目的收官之作均是圍繞社會話題開展的公益改造項目,從腫瘤醫院放療科兒童病區,到阿茲海默癥老人的護理環境……這背后是立邦與節目一直以來所秉持的初心——通過公益性的空間環境的刷新,以真實情感打開觀眾的心扉,成為連接觀眾與社會的紐帶,讓那些邊緣化的人群真正被看見、被關注。
“立邦,刷新為你”并不只是浮于表面的品牌主張,而是厚植在立邦的一步一腳印中。立邦深信,每一個“你”都擁有不同的對生活的夢想和期盼,每一個“你”的需求都應被傾聽。肩負著“刷新美好生活空間”的重要使命,立邦的每一次的刷新都凝聚著愛的力量,不僅是對生活困境的逆轉,更是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重塑,對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重塑,讓愛觸動心弦,讓色彩點亮希望,讓夢想叩響未來之門。